2012-04-19
近年来,员工福利的话题受到了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企业福利体系改革也一再被提及和讨论。近年财政部发布的《关于企业加强员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在企业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该文进一步明确了福利费和工资总额之间的界线,指出“员工福利是企业对员工劳动补偿的辅助形式”,企业应“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员工福利待遇问题”,对促使企业完善人力成本管理,更多地从“整体报酬”的角度来考虑给予员工的劳动价值回报,具有积极的意义。
传统福利体系
在传统福利体系中,福利的成本往往分散于不同的福利项目,而不同的福利项目有着自己的运作方式,很难从整体上把握福利成本。此外,在控制福利成本与满足员工不同福利需求之间如何取得平衡也是传统福利体系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要尽可能满足员工的需求,企业就要尽可能提供多的福利项目,而福利项目的增多一方面必然提高成本,另一方面又必然使福利管理工作复杂化,进而增加管理成本,对于组织规模越大,员工类型越复杂的企业,这一矛盾体现得愈为明显。
总结起来,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的福利难题有:福利缺乏灵活性,不能有效地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员工福利水平不均衡,导致内部的不公平性;福利与工资的边界不清晰,导致员工对福利价值的认知度较低,福利的效能不能充分发挥;福利管理成本较高,管控亟待加强。
弹性福利体系
“弹性福利”这一舶来品,最早产生的原因是为了帮助企业有效地控制福利成本,但在发展过程中却日渐成为企业打造优秀雇主品牌、将福利纳入“整体薪酬”框架管理的工具。从美世出具的一份《全球弹性福利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在英国、加拿大等较早开始普及弹性福利的国家,有14%的受访企业给予员工极大的福利选择权,另有28%的受访企业给予员工部分的福利选择权。而在中国,81%受访企业不提供给员工任何福利选择权。
有别于传统福利体系,弹性福利体系强调的是福利的整体管理。弹性福利将福利的管理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福利投入管理或福利成本管理,另一方面是提供给员工的福利项目管理,二者可以独立运作,分别进行有效管理。弹性福利从整体上考虑福利成本,通过统一的福利管理平台运作。
典型的弹性福利体系由核心福利、可选福利、弹性福利额度和弹性消费账户组成。不同的福利项目可以进行可控的组合,这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设置各种规则授予员工选择不同福利项目的自由度。与传统福利体系相比,弹性福利体系能很好地实现福利成本控制和满足员工福利多元化的需求,并由此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创造双赢的局面。
传统福利体系与弹性福利体系的过渡
弹性福利体系看似简单,但对操作管理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弹性福利体系涉及员工入职、离职、岗位和级别发生变化等情况时福利额度的计算,员工如何进行福利项目的选择,福利报表的管理,员工沟通,对员工资讯的解答等多方面的行政管理问题。如果没有合适的系统管理平台和福利行政管理队伍,在员工人数庞大、机构繁多的企业实施弹性福利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尽管从传统福利过渡至弹性福利存在一定挑战,但一些跨国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些挑战并非不可克服。根据美世的《年全球弹性福利调研》,82%已经实施了弹性福利的受访企业认为,弹性福利的实施效果达成了他们预期的目标,员工对弹性福利的反应非常正面。从成本角度而言,42%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的福利成本没有增加,30%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的福利成本有所下降,这其中8%的企业表示福利成本显著降低。
随着企业,特别是国内企业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福利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尽管弹性福利在某些大型企业的具体实施仍有许多有待探讨之处,但鉴于其能较好克服传统福利体系的不足、增强福利的有效性和创造企业员工双赢局面的前景,不失为企业福利体制改革可以考虑的一个发展方向。
弹性福利业务咨询:
FESCO Adecco电子商务部
李茵(Aries Li)
电话:137 6132 4043
FOCUS电子月刊,每月为HR以及合作伙伴分享最新人力资源行业资讯、政策热点等信息,内容涵盖企业资讯、HR知识库、行业聚焦、职场风云、员工活动等。
邮箱地址*
点击订阅 FOCUS电子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