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5
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之下,涨工资的提法让企业再次绷紧了神经,涨还是不涨,这是一个问题。对于相当一部分企业而言,这还是一个决定生死的问题。在把工资当作成本的企业看来,涨工资是对企业利润的挤占,是对企业生存空间的挤压;在把员工当作企业资产的企业看来,涨工资是增强竞争力的人才战略的一部分。综合来看,涨工资是一定要到来的趋势,这也就是说,只有有能力涨工资的企业才有明天。
什么样的企业才能不断涨工资呢?那就是不断转型升级的企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低工资的文化威胁的就是转型升级的大业。劳动工资偏低,不仅仅是一个公平问题,首先是我们经济结构能不能升级的问题。
低工资的实质是什么?是经济产出的低效率。廉价劳动力在短期或许可以视为一种比较竞争优势,但长期来看,廉价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就等同于经济长期无法完成转型升级,即无法由投资驱动型的经济转变成为创新驱动型的经济。
创新发展理论的创造者熊彼特说过,所谓的发展,其实就是创造性破坏。同理,所谓转型升级,也一样是一种创造性的升级。问题的关键在于,谁来实施创造性破坏。如果不具有创造性破坏的人力资本,创造性破坏也就无法完成,转型升级不是流于形式,就会全然泡汤。
很显然,转型升级的核心是提升人力资源的资本含量。但是,低工资的现实让普通劳动者既无能力投入于自身的人力资本积累,更没有多余的资金投放在后代的教育上,转型升级所依赖的核心要素自然就长期处在供应不足的状态之中。转型升级的大车在引擎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不要说转型升级,就是维持当下的格局,也会难以为继。
不涨工资并不是企业之福,反倒是企业之祸。熊彼特说过,那些拥有较高收入的员工创新的信心更高,创新的意愿更强,创新的能力更大。企业长期不愿发放高工资,也就是长期拒绝员工的成长,这就等同于长期拒绝企业的创新成长。西方经济史就揭示了一个规律,当企业创新意愿下降之时,企业也就步入危机。
企业的竞争力从来都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成本压力和外部的市场压力,而非所谓的企业自觉和意愿,企业不可能在传统的利润模式不受损的情况下进步,从某种意义来说,加工资是倒逼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当工资支付的压力增大时,企业就会加大技改的投入,就会寻求高素质员工来推动创新,而整个社会也会从企业增加的人力资本需求之中,获得投资于自身成长和下一代成长的信号。
人力资本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柱性力量,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老龄化所引发的劳动力供应不足是一种刚性的趋势,企业惟有升级到不太依赖廉价劳动力的产业层面,才有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可能。现在不想给员工涨工资,坚守传统的商业模式,他日必无立锥之地。
FOCUS电子月刊,每月为HR以及合作伙伴分享最新人力资源行业资讯、政策热点等信息,内容涵盖企业资讯、HR知识库、行业聚焦、职场风云、员工活动等。
邮箱地址*
点击订阅 FOCUS电子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