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风云在一个公司,到底呆多久最适合?
在一个公司,到底呆多久最适合?
2018-05-25
进入职场后,很多人都会面对一个难题,那就是对这份工作不满意时是不是该跳槽了?有人会说,既然对这份工作不满意,那就跳呗,不然干耗着也不是办法。但跳槽,可不是任何时段都可以,那么在一个公司到底呆多久最适合?
低于1-2年,稳定性差?
从HR的角度看,一个人如果在一个单位工作年限低于2年往往会被看做“不够忠诚”;而不到1年,便被视为“稳定性差”。有人甚至说,HR会把这种简历搂成一团丢进垃圾桶,连初面的机会都没有。因为HR通常会认为:一个经常跳槽的人,他自己的职业规划至少是不清晰的,甚至是没有的,可能连他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基于这种过往行为判断未来的闪离概率,加上一个员工的离职成本是年薪的150%倍,企业需要谨慎选择
任何一家公司都有成功的因素,呆的时间不到3年,基本上还没完完全全融入公司,相关的行业积累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如果不是有了内部推荐或同行介绍,可以直接获得面试机会的话,在一个公司只呆了1-2年,或者低于1年时最好谨慎选择跳槽时机。
6-10年,没有竞争力?
那么是不是年限越长越有价值呢?跳槽时更抢手呢?很多HR会认为如果一个人在同一个企业工作年限超过了6至8年,甚至10年,这样的人反而没有竞争力。其实不然,这时需要拆分为很多种情况来看:
1. 如果是国企或事业单位里的10年,选择离开、脱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勇气,有这种勇气,往往就是成事之根本
2. 如果是世界500强这类大企业里的10年,无疑具备很强的竞争力。至少从简历上看你有丰富的职场经验、国际化的视野以及良好的语言技能
3. 如果是相对普通的大企业的10年,要看从事岗位和晋升路线。比较极端的情况,如果只在同一个岗位上干了10年、没有上升,会让人觉得可能是无处可去。如果在同一企业多个岗位的10年,而且职位在不断晋升,则是很好的加分项
4. 如果是中小企业里的10年,并且没有较高的职位,则很容易让HR觉得能力有问题,离开后的优势并不大
显然,离职前的状态和表现决定了你跳槽的平台与空间。不过如果之前是在事业单位或大企业工作,在单位看上去表现平平,也不等于无可取之处。可能是工作没多大挑战性,所以心思本就不在工作上,又或者只是拿一份旱涝保收的薪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如果此时将经营的副业变主业也算是积蓄能量等待爆发的好时机。
3-5年,跳槽黄金期?
有经验的职场人士普遍认为在同一个公司同一个岗位上,工作3-5年,是跳槽的黄金期。
首先,不管是同行同岗,还是跨行换岗,一个人在进入一个新的工作环境,第1年往往因为对环境的陌生,而处于打酱油的熟悉过程,第2年才能真正融入企业文化,熟悉自己产品的内核,逐渐进入角色。经过前2年的积累,到了第3年工作中才会游刃有余,出现较大的成绩,这时也是职位和薪资提高的关键时期。既然是黄金时期,那么此时为什么要选择离开呢?
我们知道,在企业中,员工的晋升是需要在一定规则中进行的,即便你足够优秀也很难一直被破格提升,打破公司固有的规则体系。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公司的晋升机制是什么?通常一个成熟的公司的晋升人力资源架构通常是由“职位”和“级别”两个系统构成的,若想升职的话缺一不可。举个栗子:我们假设有一个员工工作3年成为了优秀员工,此时他的级别是5,如果他想要升职做总监最低级别也要11,怎么办?按照平均2年升1级的速度,要12年才能做上总监。就算你极度优秀,在同事们羡慕嫉妒恨的眼神中一飞冲天,也很难连续每年升1级。然而作为一个足够优秀的员工,此时如果选择辞职,可能很快就找到新的公司,即便做一样的工作,薪水至少涨20%-30%(不然也没必要离职了)。因为面对新公司、新职位,你丰富的行业经验、渴望更高职位和待遇的求胜欲望都不用受限于公司现有的晋升规则,而会被新公司视为挖来的宝贝。
再过2年,也就是从原公司离职5年之后,你发现原公司的总监职位正好空缺。当你来应聘时原公司HR不仅会感觉你的工资价格、级别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都非常符合总监职位的要求,同时又意外发现你竟然还有在本公司工作的背景,还比别的竞争者多一个优势:更熟悉本公司的业务,得嘞,这个职位就是你的了!这样,你就花了5年时间、3次跳槽,做到了梦寐以求的总监,省掉了7年时间。
因此,在合理时间选择离开,进可攻退可守,不失为比内部升职更有效的职场晋升策略。将职业规划用时间进行阶段划分或许有不足之处,但还是有助于我们定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对未来发展做出分析判断。毕竟本质上我们对职业的态度无外乎两个:有竞争力的薪酬,有看得见的未来。
上一篇:一边羡慕、一边望而止步......这是你想要的生活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