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SCO Shanghai生活资讯流动的城市,我是中心——2008年第七届上海双年展

流动的城市,我是中心——2008年第七届上海双年展

1970-01-01

  从1996年到2008年,上海双年展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作为中国第一个国际当代艺术大展,它的每一次到来都着实令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热爱艺术的人如痴如醉。9月8日开幕的第七届上海双年展在人们经历了700多天的等待后终于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首次将“人”作为主体的这场艺术盛宴将持续到11月16日,盛宴点滴抢鲜奉献。

展览主题:快城快客
第七届上海双年展于9月8日在上海美术馆开幕,本届双年展以“快城快客”作为学术主题,继续坚持立足本土经验、面向全球境域的文化姿态,把视点聚焦于城市及城市的主体——人。本届双年展揭示城市迅捷变化中人群的多元身份,通过外乡人/城里人空间迁徙的观点,移民/市民身份转换的观念,过客/主人家园融入的观感这三个层面锲入城市与人的命题,突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关怀,展示今日国际大都市中积极移民与文化融入的新趋势,探索城市化的丰富内涵;在与城市化相应的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的宏大背景下,城市急速膨胀,人口快速流动,进而思考城市是否能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聚焦上海市人民广场
自双年展创办以来,一直关注城市生存发展的状况,坚持以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与历史为依托,来进行艺术探索。本届双年展将目光聚焦在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广场。这里是城市重要的标志性公共空间,也是百年上海社会、文化、经济以及各种力量流转、交汇的首要场所。人民广场更是中国当今社会的缩影,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中国面临的许多重大挑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人口流动。

策展人团队
张晴(中国) 总策展人
上海美术馆副馆长,国际现代美术馆和收藏委员会(CIMAM)成员。44岁,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美术史学史博士。2000年被中央电视台等五十家媒体评为“中国最佳策划人”之一。近年策划及合作策划的重要展览包括:《第六届上海双年展》(2006,上海)、《果冻时代》(2007,上海)《第十届威尼斯雕塑展》(2007,威尼斯)、《第七届圣保罗建筑双年展》(2007,圣保罗)。

翰克?斯劳格(荷兰) 策展人
荷兰乌特勒支视觉艺术及设计研究生院院长、艺术研究教授,以及欧洲艺术研究网络董事。48岁,阿姆斯特丹大学艺术哲学博士。1994年以来执教于De Appel基金会的策展培训项目。
新近的策展项目:DARE (荷兰艺术研究活动,多场地,乌特勒支, 2006)、庇护所07(城市空间之下公共艺术的自由,哈得维吉克,2007)、闪光立方体(三星美术馆,汉城,2007)。

朱里安?翰尼(德国) 策展人
2001年以来任德国多塞尔多夫K21美术馆馆长。57岁,艺术文学博士,发表过大量关于艺术家以及1960年以来艺术课题的研究著作。2003年和2005年任威尼斯双年展德国馆策展人。

项丽萍(中国) 助理策展
现任上海美术馆上海双年展办公室馆员。32岁,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硕士。曾参与策划和协调2006年上海双年展,2007年卢辅圣画展、果冻时代展以及陈幼坚艺术展。

李凝(中国) 助理策展
现任上海美术馆学术部策展人。28岁,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
曾策划和协调的主要展览有:《第四届上海双年展》(2002,上海)、《新浪潮:从蓬皮杜中心当代艺术馆藏品看法国当代艺术》(2005,上海)、《行进:2006上海双年展?利物浦作品展》(2006,上海)。

艺术馆里的明星
本届双年展分为三部分:梦想广场、迁徙家园和移居时代,而在上海机场和火车站的艺术作品展示,独立成为“记忆码头”板块。

“梦想家园”:列车,行李,飞机
作品:《移城》
作者:井士剑
一列45米长的列车赫然出现在展览的入口处,蒸汽式火车头残留着工业时代的印记。火车来回奔驶,足以移走一座城市。知识青年在“出城”、“入城”的往返中,使这代人快速成熟。列车满载了他们饱满的人生态度,也是他们上山下乡深刻记忆的一个历史符号。作品表达了对那段蹉跎岁月的反思,传达出人民广场见证、容纳中国当前人口流动、迁移、融合现象这一展览主题。

作品:《行李》
作者:王庆松
王庆松集结了多种不同年代的旅行包,看似散乱的摆放在地面上,它们涵盖了新中国建立后流动人口各个高潮期的各种随身运载工具,有帆布的,人造革的,也有塑料的,有些看上去相当破旧。这些看似充满历史感的陈旧“旅行包”是艺术家用青铜浇铸,并在“旅行包”外边进行彩绘而成的。王庆松说:“这些旅行包是迁移客的符号。对于迁移客来说,历史是拎不动的。”

作品:《飞行器》
作者:尹秀珍
这是一架16米长的特殊飞机,它的两翼分别是一辆上海牌汽车和一辆拖拉机,飞机上覆盖着由城乡收集来的不同人士穿过的衣服。这三种载体贯穿着乡村、城市和世界,由此将差异和共识、交融和矛盾共建成一个统一体。飞机内部的显示器播放着关于城乡迁移故事的录像:我们都是来自乡村、来自城市、来自世界的移民,都是被各种交通工具所连接起来的“快客”。

“迁徙家园”:大师佳作
这部分展览集中展示了三位正处于事业巅峰的艺术家的作品,他们是中国艺术家岳敏君,美国艺术家Mike Kelley和荷兰艺术家Lonnie Van Brummelen & Siebren De Haan。

作品:《五彩龙腾》
作者:岳敏君
作品由大大小小41个恐龙雕塑组成,特别是3头20余米长的大型恐龙气势十足、威风凛凛,所有的恐龙身体上都连着岳敏君风格的笑脸。这种笑和现有的经济发展是有关系的,经济发展太快了会给人一种失重感。每一个人都会表现两种不同的感觉:快乐和紧张。
岳敏君用一种史诗的态度来贴合“迁徙”的主题。这些恐龙让人联想到上海漫长的史前时间,另一方面也是对人类的警示:不注重环境早晚会和恐龙一样消亡。

“移居时代”:会跳舞的电影
作品:《三峡好人》
作者:贾樟柯
著名导演贾樟柯为本届双年展献上的作品是电影《三峡好人》。贾樟柯认为电影不能被商业气息所笼罩,它始终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此次《三峡好人》作为一件展品,在上海美术馆的展厅里循环播放。贾樟柯的身份,也由电影导演变成了艺术家。

作品:《上海,我能请你跳支舞吗?》
作者:黄心健
《上海,我能请你跳支舞吗?》这件互动装置作品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只要站在设定的脚印位置上,摆动自己的手和头,对面投影仪上的上海老建筑图像便会随着这些肢体的移动而变形、移动。为创作这件作品,黄心健今年3月专程从台湾来到上海拍摄上海的弄堂、欧式建筑和现代大厦。

“数”说双年展
上海时间
本届双年展的展场上海美术馆位于上海市人民广场西北部,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这里为旧上海跑马场总部。
21个国家和地区的61人(组)艺术家参加了本届上海双年展,他们将近70天的时间里为上海带来一场艺术盛宴。
9月8日,第七届上海双年展盛大开幕,一位外国参展艺术家怀抱着刚刚1个月大的孩子来到美术馆参加媒体预展,孩子成为了“快城快客”中年龄最小的观众。
艺术家陈志光以不断迁徙中的动物 ——蚂蚁为元素,让160只蚂蚁在上海美术馆的墙上向上攀登。这种百折不挠向上攀登的精神象征着移民不断进取的精神与特质。
9月9日,上海双年展正式向公众开放,上海美术馆在首个开放日共接待了4800多人次参观者,是平时人数的8倍。9月14日的中秋节时双年展免费开放一天,这天的参观者已经突破11000人次。
德国的歌德学院是上海双年展热心的赞助者。历届上海双年展都获得过歌德学院的赞助。今年的赞助费创纪录地高达约200万元人民币,这笔费用主要用于支付参展的德国艺术家的作品制作费用以及双年展的出版费用。他们的赞助始终都是无条件的。

七宗“最”
亚洲最早的双年展:1952年举办的东京双年展
最短命的双年展:墨尔本国际双年展、美洲塞阿腊双年展、
京都双年展 (均只办1届)
1990年以来最昂贵的双年展:光州双年展,每届平均预算超过1200万美元
1990年以来最经济的双年展:第一届地拉那双年展,经费只有3万美元
展期最长的双年展:第五届圣达菲国际双年展,展期为176 天
举行双年展最多的年份:2005年,共27个
举办国际双年展最多的国家:日本

声音
许江:中国美院院长
“作品带出的话题是大家关心的话题,就是公共艺术。年初的雪灾,让我们更加关注流动的人群,这不仅是同情,艺术家们有这个责任。所以这次展览的主题就是人的城市化,我们关注城市的老居民,也关注郊区的居民和外来务工者。艺术家们想透了,作品就能引起老百姓的共鸣。”

朱其:艺术评论家
“双年展正在旅游节化、庙会化。拿出那些大型作品,内容却越来越空洞,这么大是否真有必要?比如那么多恐龙,占据了半个楼层,我们实在看不出有多大艺术价值。”

参观者:
“上一届双年展我也来看过,可能是对这次双年展的期望比较大,所以展览看下来感觉没有期望中好。”
“当中很多展品要表达怎样的内涵我看不懂,不明白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觉得没有期待中好看。”

张晴:总策展人
“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又在多元文化冲突的背景下,不能对一次艺术展事的影响力抱有过高的期待。但是我们在努力扩大影响,向社会表达关切。”

返回

FOCUS电子月刊,每月为HR以及合作伙伴分享最新人力资源行业资讯、政策热点等信息,内容涵盖企业资讯、HR知识库、行业聚焦、职场风云、员工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