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上到公司,到晚上离开公司,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一天几乎是眨眼就过了。但你知道吗,如果你能活80岁,算下来,一辈子也就30,000天,这个数字,是不是比你想象中少太多?
常言道,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但身在压力山大的今天,不少职场人都被加班所困扰,想要达到工作与生活平衡都是奢望。咯,你看,调查发现,只有约3成网友说自己不加班。在加班大军中,以下10个行业的小伙伴更辛苦,荣登“中国10大加班狗行业”。
保持工作与生活平衡就那么难?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看看,如何摆脱总加班的命运,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1. 能否保持平衡,在于你是分离型还是融合型工作者
现在科技日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和老板成为了微信好友的你,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变得十分模糊。更不要提各位自媒体人、营销汪了,看点东西都忍不住去思考怎么写稿子。
心理学研究者经过调查,根据大家对工作与生活边界的态度将我们分为两类人:融合工作与生活的“融合型”和会主动分清工作与生活的“分离型”。
“融合型” 会在工作中接听私人电话,在家办公时会在饭桌或者家人身边工作;或者会让客户和同事知道即使自己在家也是可以联系自己的。
“分离型” 会休息时关掉手机等通讯设备,或者不去查邮件。即使他们在家办公,也会专门在家中某个地方工作,并且会避免被家庭事务打断工作。
到底哪种生活方式比较好呢?总体来说,“分离型”比“融合型”工作时间更少,有更好的工作与生活平衡,工作与家庭矛盾更少,也更不容易抑郁。
简单来说,平衡不了工作生活,可能因为你是个界限不清的“融合型”工作者。
2. 分离工作和生活的能力有多重要,分离的能力就是你的工作能力
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学者分析发现,在那些希望分离工作与生活的“分离型”中,只有那些低边界控制的人才会经常加班。人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其实就能预测他们的控制工作与生活边界的程度。
分离工作与生活边界的能力,反映的是对任务完成进度判断的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高效工作组织能力,以及拒绝他人和设置限制的能力。其实这些都是我们的工作能力表现。
所以如果你无法维持工作与生活平衡,总是在加班,可能是因为你的工作能力不行!
除了工作能力以外,察觉能力也是十分重要。与“融合型”相比,“分离型”会认为边界模糊的工作行为(在正常的时间/地点以外工作)是违反边界的,而“融合型”则不会认为这是一个问题。所以划清工作与生活界限,重要的是要保持对边界的觉察。
3. 让你混淆工作和生活,大环境也是祸首之一
除了之前的研究发现高边界管理和工作与生活平衡是相关之外,还有研究发现男性的“分离型”工作与生活平衡最好,而未婚同居或者有孩子的女性“分离型”却较少划清工作与生活的边界。这可能是因为后者面临更严酷的生活环境。
另外,一个针对远程办公的研究发现,虽然总体来说边界越分离的人,抑郁程度会比较低,但是在已有孩子的女性中反而是“融合型”的抑郁水平比较低,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女性要比男性负责更加多的家务,所以在这样的状况下,她们可能更加需要使用不分离的方式。
同时,工作性质可能也有影响,参加者都是大型通讯公司的职员。这个研究结论不一定适用在媒体、创客等新兴的与生活紧密连接的职业。因为从业人士很可能是从私人兴趣出发工作的,这样就很难说工作与生活分离了,所以具体应用要看每个人的情况。
4. 想更好的控制自己的生活吗?这些可以帮到你
首先,确认自己是“分离型”还是“融合型”
每题从1-5计分,1表示程度很低,5表示程度很高。
· 你的职业给你多大自主性?
· 你在多大程度上能自由决定怎么开展工作?
· 你可以多大程度上决定在哪里办公?
· 你可以多大程度上决定何时上下班?
得分越高表示你有越高的工作控制水平。
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很残酷,但这是事实。
形成每天记录时间并总结的习惯
当忙起来的时候,可能就无法时刻察觉自己是否模糊了边界。所以每天最好留出一点时间来做一天的总结,通过时间这样具体的数据统计,来分析自己的生活。
与家人等身边的支持系统保持沟通,需要时请求支援
虽然总体来说,分清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是比较好的做法,但是也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大家可以通过以上几点来探究自己的类型和可努力的地方。但处于竞争激烈环境中总会身不由己,将你的处境告诉家人和朋友,让他们在必要的时候能快速提供支援。
使用小技巧划清工作与生活边界
在休假前的最后一封邮件写上“周末愉快”或者“假期愉快”。Facebook大数据调查显示,周五是人在一周之中最开心的时刻。而在美国的周五,经常会看到“TGIF”这个词,它是指“Thank Goodness!It's Friday”。在工作邮件中加上这个词,暗示这是本周最后一封工作邮件。所以休假前的最后一封邮件,记得加上祝别人周末愉快,让别人也会知道不需要急着回复你的邮件。给别人和自己一个轻松的开始。
为自己制定好“悠闲计划”。提早制定假期的悠闲计划,跟亲朋好友约好,这样就会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分心,专心高效地完成工作。同时充分的放松充电也能让自己更好地开始下一轮的工作。
找准自己的节奏,保持工作与生活平衡,才是正确的奋斗方式。